厦门鼓浪屿上的菽庄花园依海而建,海藏园中,傍山为洞,是游人最爱的去处之一。这座花园原本的主人林尔嘉,是一名台湾富绅。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林尔嘉和家人举家内渡,定居鼓浪屿。
年,他聘请名师巧匠,仿照台湾故居林家花园的样子,在鼓浪屿兴建菽庄花园,隔海相望的两座庭园,讲述着一脉望族---台湾板桥林家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述说着一水相连、两岸同根的血脉情。
年,在台湾新庄的米市巷里,一位青年男子在店里整理货物,他的名字叫林平侯。在清代大陆向台湾的移民大潮中,他从漳州角美渡海来到这片土地,从卖米开始,踏上经商的道路,开启了两岸之间一个家族两个世纪的兴盛。
林氏家族在台湾淡水、大溪、板桥等地开发农业,事业日益壮大,家族商号也整合成为林本源。
林宝川
台湾林本源园邸荣誉队长
(林家的)五家店就是饮水本思源这五家店
就是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
五家店给他(林平侯)五个儿子
其中老三本记老五源记
这两个比较杰出
当年的林家有多富有,打个比喻,一只鸟能飞多远?林家的土地可是号称十鸟飞不过的。
著名的板桥林家花园,就是由林家第四代林维源完成的。花园里的砖瓦、木材及石材,大部分都从大陆运来;设计方面也是请了大陆的名家,前后费时19年,年才完工。
张艳雪
台湾新北市古迹协会荣誉理事长
想不想长寿
想嘛那就桃子
想不想平安
想嘛那就瓶子的造型
我们有蝴蝶有蝙蝠那就是祝福大家
所以都是用谐音放在我们的建筑里面
厦门卫视驻台记者朱叙原
蝴蝶的蝴,也和福气的福音很接近,所以两只蝙蝠和两只蝴蝶,四只凑在一起,就是四福,在这林家花园,亭台楼阁、砖雕木樑,无不渗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摸着当年盖园时林维源从泉州买来的红砖,不仅看到了中国人在建筑特色上的用心,更让人看到一个家族,传奇般的印记。
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失利,一纸《马关条约》让台湾沦为殖民地。不甘心成为亡国奴的林维源,带着家眷,头也不回地回到大陆老家。
彭一万
厦门文史专家
林维源他们这个家族一向有爱国主义思想
他不愿意做亡国奴
走回大陆去因为他老家在龙海
当时就选中厦门因为厦门是一个海港
这个海港这个交通非常方便
定下来之后发现鼓浪屿更是个好地方
时年21岁的林尔嘉,追随其父林维源定居大陆。然而乡愁难以割舍,对林尔嘉来说,板桥林家花园是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有童年的足迹,有家族的亲情;那亭台楼阁,长廊短桥,怎能不在梦乡里相见?渐渐地,林尔嘉的心里浮现出记忆花园的蓝图。
年,他把这座记忆花园重现在了鼓浪屿上,还用自己的字叔臧的谐音,将花园命名为菽庄花园。园中精巧布局的景致,园主深长的家国情怀,让这里成为了鼓浪屿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坐标。
厦门卫视记者杨絮
藏海就是菽庄花园独一无二的特色。来到菽庄花园的门口,还看不见壮阔的海洋,先是一堵*墙遮住了视线,渐渐地绕过竹林,再往里头走,才会海阔天空,从无到有的壮阔海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效果。
林尔嘉借用四周自然美景的铺陈,将园子建成了具有层次的海上花园,他还在坡面上,建了一片假山,将各色粒岩堆砌而成12洞天,似乎暗喻着当年家园破碎,亟待修补。
彭一万
厦门文史专家
这个花园为什么叫补山园为什么叫藏海园
把大海一角藏起来不能再让敌人拿走
补山我们山河破碎补齐
就是这种东西蕴含园主人的一种爱国主义思想
林家花园和菽庄花园隔着台湾海峡彼此相望,景致和神韵却又如此神似。
林宝川
台湾林本源园邸荣誉队长
我们龙印大池的云锦从到八卦亭这一段
就很像是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
像这里是我们的月波水榭就是赏月的地方
这跟菽庄花园的对照
菽庄花园的建造,前后持续20余年,在此期间,林尔嘉也积极参与厦门都市化建设,只要地方上有需要他帮忙的地方,他总是义不容辞。
彭一万
厦门文史专家
比如说建自来水厂电话公司电厂
他还担任厦门市市*会的会长
因为当时技术不行资金不够道路什么都不通
但是他在建这个的时候这么努力
所以使得厦门在20世纪初期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过渡
年,日寇入侵,林尔嘉再度避居上海,年台湾光复,他欢欣雀跃,写下还我山河还我愿,登临更上几层楼的感叹,同年,林尔嘉返回板桥故园,于年溘然长逝。
彭一万
厦门文史专家
关键去世之前留了一个遗嘱
我去世之后
我要把鼓浪屿菽庄花园奉献给国家
作为公园向大家开放
年,林家后人将菽庄花园捐予厦门市*府;年,林家花园被林家后人捐给新北市*府。两座花园的选择,又一次跨越时空,遥相呼应。
如今,隔海相望的两座庭园,渊源仍在继续。年,菽庄花园与林家花园正式签署交流合作协定书。年,菽庄花园建园一百周年,海峡两岸的林家后人、园林学者、文史专家齐聚一堂,怀人忆旧、畅叙亲情。
一脉望族、两座庭园,记录着乡愁,也留住了根脉。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新新闻》栏目
撰稿:朱叙原杨絮林维平
编辑:陈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