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192457.html鼓浪屿上看厦门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班有班花、校有校花、系有系花。记得初中时班上办晚会,当时的班花唱了一首《鼓浪屿之歌》:“鼓浪屿四周海茫茫……”,于是便激发起无限的遐想。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来厦门也有无数趟,登岛也有无数次,但往往是陪同客人,匆匆来,匆匆走,一般从钢琴码头上岸便直奔日光岩,然后拐向海滨浴场、菽庄花园,折返,时间控制两个小时。都知道鼓浪屿的美丽需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不然的话,除了疲惫,什么也没留下。这两三次时间充裕,于是避开喧嚣的传统线路,登岸,左拐,皓月园——毓园——日光岩——鸟语林——海滨浴场——菽庄花园,一路行走。
由轮渡码头上船,不用购买船票,因为这里实行的是返程购票制度,一张8元,当然也不怕你跑了,想起任贤齐的那首歌“一个岛锁住一个人”。徐徐起航,海的这边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城市,海的那边是无穷无尽的山峦,一座跨海的海沧大桥若隐若现,一直通到丛林深处。远观鼓浪屿头号人物郑成功的巨大石像凌然伫立,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方尚有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回归祖国怀抱的、在大海中星星点点的小岛;海中漂浮着,吹着海风远眺,五分钟左右的航程到达鼓浪屿码头。
码头的造型像一架钢琴,它掀起了琴盖,让风抚弄着琴键,发出惊涛拍岸的乐音,刹那间点燃了游人的激情。穿过这座码头,避开喧嚣的人群,不走传统线路,左转,直奔皓月园。皓月园,其名取自郑成功的诗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园区的主要景观只有两处,一处是郑成功率部将的巨幅铜雕,另一处是海边矗立的花岗石雕像。王者英雄的塑像,搜寻着对他的记忆,郑成功,如今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头衔特别高。不过自古以来,但凡伟人,名人和英雄都因不同时期、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治情势的改变而毁誉参半,起起落落。
像一只雄狮
郑成功像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中国人,不过他的前半生是当海盗,当然后来招安成了明*府官员,接着又降清,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汉名森,字大木,日本名则是福松,后来被赐姓朱,所以才有“国姓爷”的称呼,出生在日本。这个时候的中国正是大太监魏忠贤当权,东林*与阉**争不止的时代,而他也在7岁才由日本回到福建。从其出身而论,具有二分之一的日本血统,算混血儿,而他身份既是明*府的延平郡王,又是东南中国海的海洋霸主,亦是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大商人,又算是一股强大的海盗势力头子。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兴明衰两朝交替的时期,在他成年后清朝已占据了大半江山,但残存的南明*权还在,郑氏父子投靠了南明*权,被委以重用。不久,清*攻到福建,郑父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北上降清,郑成功固守信念,起兵抗清,利用清*不善水战的弱点,以厦门岛为大本营,打击清*。这里有些奇怪,父降清,子抗清,有点矛盾,研究历史资料发现有几个可能:一方面郑成功念过书,有忠君爱国的意识,而且首长待他也不错,却死於非命,让他无法接受。另一方面母亲田川氏到中国后住在泉州安平镇,隔年清兵攻破安平镇,田川自杀而死,母死之恨也可能是郑成功反清的一个原因。再有就是高明的策略,郑芝龙降清主要是为了保全他的家业,而郑成功反清,可能也是想存续家业。
清廷对郑成功多次招降,但他不为所动。不过随着顺治驾崩康熙继位,朝廷的*策发生了改变,由招抚变成围困,而郑成功的经济供给大多来自广东,此时广东也在被清*攻克,围困使郑成功和他的*队的经济来源困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成功寻求海上出路,决定攻打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历经九个月的苦战,终于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结束了荷兰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而对郑成功的评价与历史定位大都围绕在他占领台湾的部分,主流说法他占领台湾是要收复“祖国领土”或解救台湾同胞,总感觉有点太泛*治。
放到当时环境中,毕竟随着清*府控制力的增强,霸占厦门金门一带岛屿对抗清*已经是越来越不保险,所以对照历史,就事论事,咱的看法就是他占领台湾是他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量,无意中促成了台湾的回归,想想后来的蒋介石又何曾不是如此,尽管还是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所以所“民族英雄”、“开台始祖”,这样的历史评价似乎有些过高,不知道这是否符合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
皓月园内景
巨石累就的郑成功雕像注视着台湾方向,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通常一个老王朝,他希望人忠心,而一个新兴的王朝靠的是义,什么时候唱什么调,都是有特殊意义。明要维持他的统治,当然要他的子民忠,清要夺天下,当然要明的臣明义,所谓识事务者,在一场场改朝换代的历史中,抉择是很困难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知此时凝思的郑成功作何感想。
皓月园出来,沿着漳州路向上行走,说是路,实际上是小巷,一曲一折地向更深处延伸。小巷幽深寂寥,参天的名木枝节盘横,遮天蔽日。隐在树影深处的,是一栋栋古老的建筑,风格各异。这里的游客较少,建筑是寂静的,不过知了的声音却极其刺耳。无法穿越时空去捕捉那个属于殖民年代的影子,但这清幽的院落以及从里面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的落寞,斑驳的墙、墙上艳阳透过树的缝隙投下的影、骑墙的草,锈迹斑斑的门、雕刻玲珑的屋檐、藤蔓交错的阳台、窗畔盛开的花,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曾经历经的奢华和沧桑。想起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相信这里每一处寥落的院落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只是雕栏还在,主人已逝。
毓园边正在修复的别墅
算起来年出生的林巧稚大夫如果活着已经岁了,她的纪念园名毓园,读yu,是培育养育之意,以前总读作ming园。林巧稚出生于鼓浪屿的基督教徒家庭。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她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牢牢记在她的脑海深处,于是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的确,小学初中时代老师的影响巨大,记得当初自己喜欢上考据《红楼梦》背后的原因也是那时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的引导。后来她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一生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如今叫做院士。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往往把她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以示纪念。
园里有一间小房子展出其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著作,和社会活动照片,还有她的雕像以及一双手托举的婴儿,看着这尊雕塑,感觉就是生命的托举,怎么就想起了李小化烈士呢。她去世时的挽联是:“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
生命的托举
凝视着汉白玉雕成的慈祥的林巧稚像,回忆她为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婴儿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肃然起敬,鞠个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