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铭灏嘉原·有年味
春节假期已经过去
但新春佳节带给我们的喜庆可以延续一整年
铭灏嘉原全力以赴
在春节期间精心策划
推出了丰富多元的系列旅行
铭灏嘉原推出牛年线路“一”
历史悠久的客家围龙屋
淳朴忠厚的客家人
朗朗上口的客家俗语
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
在世界客都——梅州
孕育出了一幅幅瑰丽的人文画卷
带你领略梅州客家人文风情
景区景点
中国客家博物馆
新梅互联摄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梅互联摄
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馆、梅州名人廉吏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新梅互联摄
客天下景区
客天下景区是体验客家民俗文化的最佳去处。客家小镇,一座山水中的小镇,一幅原生态的客家风情画卷,集客家建筑、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旅游、居住、购物、休闲为一体。
这里的百米客家迁徙图、刘沅声泥雕艺术长廊、复古的客家建筑、特色的客家歌舞表演,纷繁多样的客家美食,无一不在展示着这座古朴的世界客都。
南普陀寺
南普随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
天王殿
民国十四年(),会泉法师住南普陀方丈时重建,屹立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五间,前有红漆大门,后无墙。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大悲殿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十九年(年)太虚法师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10]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观音。清初施琅始建,称大悲阁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闽南信众崇奉观音菩萨,香火鼎盛。
花萼楼
新梅互联摄
花萼楼距今有近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新梅互联摄
“花萼楼”顾名思义,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意为“花托”,暗指家庭兄弟间的情谊就如同花与萼一样,相互扶持辉映,既寄托了祖先期盼家庭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又显现了客家人团结勤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新梅互联摄
鼓浪屿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隶属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下辖龙头社区、内厝澳社区,辖区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警消等除外)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非遗文化
梅州客家山歌
*晨宇摄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新梅互联摄
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与其他生活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无星无杠摄
广东汉乐
新梅互联摄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在大埔流传已有年以上,是大埔的文化品牌。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
新梅互联摄
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新梅互联摄
广东汉剧
刘中正摄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分为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以西皮、二*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刘中正摄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至今约有多年历史。广东汉剧既保留了“中州古韵”,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古腔古调的戏曲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和杂要表演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流变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刘中正摄
五华提线木偶
新梅互联摄
广东五华素有“木偶之乡”之称,其木偶戏是提线木偶。五华木偶戏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木偶造型精美,提线技艺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有汉调、客家山歌、民歌等。
新梅互联摄
尤其在表演艺术技巧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蛇、舞狮、打花鼓、拉二胡、吹哨呐、骑单车和被誉为创“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新梅互联摄
席狮舞
来源:网络
“席狮舞”梅江区辖内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民间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表演者即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长命草)持扇伴舞。
来源:网络
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多个环节,整个表演过程约需20分钟,另用锣、鼓伴奏。虽“席狮舞”的道具、伴奏都很简朴,但在“似狮非狮”求其“神似”,具有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显现出客家人特有的质朴亲和,颇有“鼓盆而歌”的意境,并有驱邪、和祝愿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深受客家民众喜爱。
埔寨火龙
新梅互联摄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来源:丰顺电视新闻
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烟架”高达十余米,以木料搭成,上下若干层,每层有着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火龙”最早以稻草扎结,缚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即成,手法十分简单。制成的“火龙”可以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和发射各类烟花火药,造成绚丽耀目的景观。“火龙”表演夜晚时在广场举行,由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一百多人配合表演。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在穿梭的鱼虾映衬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
来源: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梅州客家文化远不止这些
如想了解更多梅州客家文化
体验世界客都的魅力
感受客家的文化熏陶
新的一年
铭灏嘉原与您携手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