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燃情高尚
勤创
美信
五月
风柔雨细花红草绿
趁着五月
风正轻景正好
到令人心旌摇曳的
胜美之地鼓浪屿
开启研学之旅吧
此次研学之旅的主题是“鼓浪屿文化”
参与研学的是六年级的同学们
他们将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
参观当地的建筑风貌
了解当地的名人故事
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
当落日的余晖洒向金色的海面
一天的“文化之旅”研学活动也将结束
本期的研学之旅
同学们收获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了解
六4钟子心:感受厦门文化走进海岛研学。研学活动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我们成长的一次给予。
站在安献楼,我们不禁被这花岗岩制成的房屋深深地吸引住了。安献楼平面格局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对称的正立面中部设入口,首层为平台,大台阶直接引向设在二层的入口,设有突出的柱廊,柱廊由前面四根和靠墙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横三段的对称布局,高台阶,竖向三段式的立面划分,以及中部巨大的入口柱廊体现出古典复兴风格的影响。听着龚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安礼逊夫妇的故事仿佛离我们不再遥远,年3月,肩负着传教和办学任务来到鼓浪屿的安礼逊夫妇不满足于安息日会在泉州路所办的“育粹小学”规模之小,盘算着扩大办学,终于在年购得*氏族人在“五个牌”的数万平方米地,一次对教育的全新实践由此展开。为创办美华学校,安礼逊夫妇付出了倾其家产的代价,而回报则是,一次乌托邦式的教育经营与管理的成功范式,以及伴随“美华”写入鼓浪屿历史的传奇。安礼逊夫妇耗尽积蓄,变卖家产,求助亲友筹齐建校舍的行动和他们那颗爱学生的心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努力学习。
我们漫步走在钢琴的世界里,带着尊重与欣赏的眼光,细细的参观着每一架钢琴。其实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这些几百年悠久历史的钢琴之宝贵我们无法体会,只能细心留意钢琴木纹的绚丽,琴架雕刻的精美,琴键黑白的洁净,但我深深知道,这些珍宝是胡友义老人一生的心血所在,这些展品见证了历史,见证了胡友义老人的一生所爱。我的脑中回荡着胡友义先生对艺术的痴迷,对故土的热爱,久久不能散去......
研学活动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我们成长的一次给予,我们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感受厦门文化,走进海岛研学。这次研学活动使我们所有人都受益匪浅,我们为安礼逊夫妇那颗热爱学生的心而啧啧称赞,我们为胡友义先生对艺术的痴迷,对故土的热爱之情热泪盈眶,我们将会永远的记住这次研学之旅!
六1吴弘毅:走进鼓浪屿深处,你会发现它的美不止是外观,它的文化内涵才是其真正动人之处。
阵阵悠扬的钢琴声从我,茂密的绿色植被映入了我的眼帘。在这阳光明媚的周二,我们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鼓浪屿,开始了一天的研学之旅。
鼓浪屿历史悠久,素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物馆”等美称。在一天的行程中,我们一共参观了18处景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安献楼”和管风琴博物馆了。
20世纪初,安理逊牧师夫妇来到鼓浪屿传教,在传教的同时,他们还办起了学校。走进他们兴办的英华学校。我看着它略带粉红色的墙体,抚摸着坚硬的花岗岩墙面,我不禁感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的呢?
在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龚舒鑫老师的讲述中,我又了解到:在办学初期,为了让农民的孩也等上学,他们还办起了农场,教起了刺绣。
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着。在这个小小的学校里,我仿佛能听见清脆的上课铃,我好似能看见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们……在在鼓浪屿的几十年中,安理逊夫妇关爱学生,桃李满天下。
走出安献楼,绕过一棵大树,八卦楼便映入我的眼帘。八卦楼的类圆形红色屋顶十分引人注目,他因此曾经是厦门的地标建筑。现在,它已改为了鼓浪屿管风琴博物馆。
步入大门,一个“大家伙”,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它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诺曼·比尔”管风琴。它通体用木头制成,长约十米,宽约四米,高约四米,堪称“巨无霸”。究竟是何种气势磅礴的音乐,才需要用它来演奏呢?!
在其余的中小型管风琴中,有一台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演奏椅,琴键和风管都比其他的管风琴少得多它的简介中写到:“严格的说,它并不是一台真正的管风琴。在以前,小教堂只要买一台,并将其放在塔顶,正午报时时附近的居民全都听得见。”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台管风琴啊!
走上码头,我们终于结束了一天难忘的研学之旅。走进鼓浪屿深处,你会发现它的美不止是外观,它的文化内涵才是其真正动人之处。
六2刘歆妍:今天的研学活动,让我对岛上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原来这个小岛上还走出了如此多的音乐名人,竟然还收藏着如此多的乐器。
5月14日,阳光明媚,我们全体六年级师生前往了鼓浪屿进行研学,这让我感到十分激动,因为这里是我第二个故乡。首先,通过龚老师的讲座《品天风海涛,赏诗情画意》让我们对即将前往的18个景点有所了解。讲座过后,我们正式前往那18个景点,上下午分西,北两条线。一天走下来,确实是十分辛苦,不过也真的是受益匪浅。
鼓浪屿,一个只有1.86平方千米的小岛,但是在这个小岛上却有多台钢琴,从这走出了许多音乐大师,所以又被称为“音乐之岛”。从小我就被岛上的音乐文化深深所吸引,在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鼓浪屿的音乐文化了。
在本次是18个景点中,有3个景点,与岛上的音乐文化有关,分别是殷承宗和卓一龙的故居,八卦楼风琴博物馆。上午我们前往殷承宗和卓一龙的故居,两位著名的钢琴家比邻而居,真的是难得一见呀!殷承宗是顶级的钢琴大师,从小我就听爸爸经常放钢琴曲《*河》,我也不知道如此激昂、澎湃的曲子出自谁之手,在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殷承宗将冼星海的《*河大合唱》改编成了钢琴曲,我不由得心生佩服。不仅如此,钢琴家郎朗还是他的学生呢!而卓一龙则是著名的女钢琴家。她曾获得英国皇家音乐院LRAMARAMFRAM荣誉,法国巴黎音院首奖得主。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卦楼风琴博物馆,馆内有许多风格不同的琴,它们设计独特,有的很大,一台琴就可以装满一间房子;有的小得可以变成箱子,方便携带,还有的……多种款式的琴,让人目不暇接呀!而这些琴是胡友义先生他毕生收集的各种管风琴,他一生收集多架琴,每架琴各有特色,有一架管风琴十分珍贵,他为了这一架琴等了子孙三代,他用诚心打动了原来的收藏者,收藏者十分感动,将琴送给了胡友义先生。后来胡友义先生和妻子为了照顾好这些琴,买下了一块儿比鼓浪屿还大的地,每天花上三个小时来照顾琴,最后又将这些琴搬到了鼓浪屿,而这些琴就组成了风琴博物馆。在游览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胡老先生的爱乡之情,真是“一世琴缘,毕生乡情”呀!
今天的研学活动,让我对岛上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原来这个小岛上还走出了如此多的音乐名人,竟然还收藏着如此多的乐器。以前总听爸爸说,小时候他每天耳边都会响起悦耳的琴声,我今天再次到了岛上,听了那么多的故事,也逐渐明白了爸爸为什么这么说,鼓浪屿是座被音乐所浸染的小岛呀!
六3蔡凌晨:漫步在钢琴的世界里,带着尊敬、带着敬佩的心情,我细细的品味这每一架钢琴。那精致的纹理、好看的花纹、独特的材质,颜色分明的黑白琴键,心中不由而生产生敬意!
清晨微风和煦,阳光普照大地,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似乎也在为我们今天的旅程而欢呼雀跃。猜猜我们今天是去哪?呀,猜错了!今天我们全年段去鼓浪屿开启调研之旅!听着是不是很兴奋!虽然我已经去过鼓浪屿很多次,但是这是第一次跟着同学老师进行的一次鼓浪屿有意义的旅行!
此次的旅程是由龚书鑫领导为我们讲解,我们一共去了十八个景点。令我深感触动的是澳大利亚著名“钢琴人”——胡友义。
胡友义年出生于鼓浪屿,从小就跟钢琴有着不解之缘,他对钢琴的那种喜爱,远超于他对其他东西喜欢,在他看来这不是普通的钢琴而是他的孩子,是他视为生命的东西!他一生共收藏了世界各地多架钢琴,为此耗尽了毕生的财富,只因他的喜爱他的执着!在他生命之灯即将枯灭的时候,当最后一架钢琴从胡友义家搬出运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他也曾有过伤感。但是,鼓浪屿是胡友义生命的摇篮,他说:“把珍藏的钢琴放在鼓浪屿,就像是把心爱的东西带回家里一样,总让人放心。”这是一句多么触动人心,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深深的震撼这我。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地爱国!爱厦门!爱鼓浪屿!即便他在死后也选择将自己的骨灰洒在了鼓浪屿的海上......
漫步在钢琴的世界里,带着尊敬、带着敬佩的心情,我细细的品味这每一架钢琴。那精致的纹理、好看的花纹、独特的材质,颜色分明的黑白琴键,心中不由而生产生敬意!也许我们现在的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环境,我们还没有办法真正的体会到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钢琴的宝贵,但我深深的知道,这些是胡友义老人一生的心血所在,见证了历史,见证了胡友义老人的一生所爱!
万石山下滨海之边
收获满满的研学之旅
更多现场感受来自于图片
从左到右滑动图片
特别要说下的是
鼓浪屿五大名山之一的鸡母山
这座山有一句闽南民谚
用闽南语软柔的腔调读
别有一番味道
请听
至此,研学活动圆满结束!
厦门市金尚小学新闻报道组出品
撰编:李富华
摄影:参与研学的带队老师
审核:陈文良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