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航家的阳台。赞一下:美,是精神自由的体现
“故事岛·猫头鹰咖啡馆”的首场主题活动,昨天如期展开。
感谢每个人,尤其感谢
马丁路德.航。活动的内容分为两部分:“重回历史现场+咖啡馆(茶馆)坐聊”。历史现场就是近代世界观在中国的诞生之地以及鼓浪屿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开端地——*氏小宗,咖啡馆(茶馆)呢,就是马丁路德.航家。他说,他家跟*氏小宗很近,就去他家喝茶吧。我们就过去了,到了一看,好啊,这比咖啡馆还好。
坐聊内容就是鼓浪屿上的启示:东方、西方为何难以对话?里面的几个问题,在此简要回顾:
东西原初观念有什么不同?
以东西文化两个奠基人孔子和苏格拉底为例,孔子重秩序轻原理,苏格拉底轻秩序重原理;孔子认为人可以是无限的,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有限存在;在孔子的身后,弟子、后人把他视如神明,而苏格拉底的学生说: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至于希伯来传统,同样和儒学传统有天南地北的差异。
原初观念的异同和“屏蔽效应”有什么关系?
“屏蔽效应”产生于原初观念的巨大差异,同样的一句话,在徐继畬信奉的儒学的语境里和雅裨理信奉的新教的语境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会导致他们在“人是什么”等很多关键问题上无法沟通。徐继畬是阳明心学的践行者,心学是非常有改革色彩的一个儒家流派,但是,心学在原初观念方面,与孔子没有区别,心学并没有突破孔孟之学的框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徐继畬很有改革精神,但他注重的依然是“经世致用”。
今天的我们,在和西方人对话时,和徐继畬、雅裨理的对话有何不同?
对话的内容,自然是更丰富了,但在本质上,依然没有区别。就是徐继畬和雅裨理之间的“屏蔽效应”,在今日依然存在。
东西互怼,到底在怼什么?
怼,产生于原初观念的冲突;寻求理解和认同,人人都有这个需求;与其说是在怼,不如说是在寻求理解;
双方对彻底地相互了解有期待吗?
如上所言,人人都渴望获得理解和认同。不说大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小环境里,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如果一个学生被孤立,会造成精神损伤,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精神崩溃。
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相处,能够彻底地相互了解吗?
当然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不是抱着“怼”的心态非要分出一个是非对错,那就是展开对话;如果讨论、辩论为开放式纠错,就是不以分出是非多错为目的,而是以增进所有参与讨论、辩论者的认知为目的,那么就可以求同存异,相互了解并增进自己的认识。大自然是多样性的统一,我们也一样;一个有着多样性统一的地方,是美丽的地方。
有人可能已经发现本号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