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独家:中国品牌植入好莱坞的明守则与潜规则,热点资讯,
虽然这个植入安排略显滑稽,在国内也被相当一部分舆论认为生硬,但无论是刘思汝还是伊利方面,都很认可这次成功的植入。刘思汝介绍说,“导演当时就是计划在这里要成为影片的第一个笑点,最后也成功实现了这个效果。而且这种滑稽并无恶意,没有丑化产品,同时又让幽默的效果促进了品牌的记忆。”
此外,伊利植入的这个场景和情节也令整体的广告效果得以提升,首先是动作很清晰,因为情节是在电梯内展开,空间很逼仄,因此镜头离人物和产品都非常近,一方面有口播的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角色喝牛奶这个动作实现了产品与情节的交互效果,“口播+交互完成的是电影品牌对植入品牌的背书,这是很高级的植入形态了。”
到了《变4》,伊利想做到更优的效果,影工场也尽全力与片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谈判,期望除了继续保持《变3》的水准外,能够将植入推进到最高的层次——产品的使用能够推动情节发展。
刘思汝坦言,在《变4》的剧本里实在没有可以口播品牌的空间,而对于导演创作的尊重是制片人和影工场合作的前提——迈克尔·贝即便可能是好莱坞对植入广告态度上最开放的导演,但也不会为了迎合中国品牌而放弃对自己作品的保护。
但刘思汝还是为伊利争取到了又一个“第一次”——第一次中国品牌的植入产品由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第82届)在剧情中使用,并且植入的情节对剧情产生了推动——斯坦利·图奇饰演的角色是通过伊利舒化奶的饮用补充了体力、缓解了口渴,才能在接下来的正邪对抗中继续搏命。
中国品牌被国内电影的制作环境“宠坏”了
在电影中植入品牌在国内也已实践多年,让品牌主和电影人彻底刷新关于植入这门生意的一部电影当属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影片中一共出现了12个植入品牌。据华谊兄弟自称,该片在上映前就凭借成功的植入运作,早早就收回了前期制作的成本。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熟练地通过植入广告运作,让电影变成了广告片,片方和品牌主合谋将“节操”放在了一边,任凭粗暴的植入伤害导演和作品的尊严——电影创作变成了纯粹的生意,也正因为如此也“宠坏”了很多中国品牌以及他们背后的土豪老板。
刘思汝告诉虎嗅君,曾有一个品牌找到影工场,想在《变4》里做植入。对方开口就是“钱不是问题”,刘思汝笑言,这样的大款客户影工场当然欢迎,但是对方提出了一个颇为中国特色的植入设计,“公司的领导要出现在影片里,还必须是英雄形象,而且还得改变故事的发展进程。”当然,这个故事就没有然后了。
刘思汝认为,很多中国品牌被国内的植入运作方式给“宠坏”了。很多国产电影制片方对于植入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够在制片环节就通过植入或其他商务合作来收回成本甚至实现盈利,因此很多国产电影片方不仅通过代理寻求品牌合作,而且自己也主动接触品牌来拓展客户甚至以此抬高价格。这样的操作方式,当然就会因为高价的诱惑而放弃“节操”,因此不难想象上文提到的那个不差钱的客户,绝对不是异想天开。
刘思汝这几年与包括派拉蒙、二十世纪福斯、梦工厂、环球、华纳兄弟、狮门影业在内的诸多好莱坞大片厂展开了广泛合作,深知好莱坞在产品植入上的底线和想象力空间。
“迈克尔·贝广告导演出身,对植入非常开放,但原则就是不影响电影的完整性,不能改变电影的世界观、宇宙观。譬如让大*蜂喝牛奶这样就肯定不行。迈克尔·贝是很好合作的导演,他能够理解客户要什么,也能够尽可能把客户想要的实现出来。”刘思汝还提到了《变3》里的另一个客户TCL,当时TCL也想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汽车人的角色,但这就直接挑战了电影的世界观了,因为在变形金刚的世界里,只有汽车才能变形成汽车人,也就是正面角色,如果你是台家电,那就只可能成为霸天虎。TCL当时就面临一个选择,想变形就得是“坏人”,但如果不变形,又何必选择《变3》做植入呢?于是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一台TCL的3D电视变形成为了霸天虎。
与迈克尔·贝的开放相比,克里斯多夫·诺兰则绝对称得上是植入的绝缘体。“诺大神怎么都做不进去。当时有个汽车品牌想要植入进《蝙蝠侠3》,而且汽车与剧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但是对于诺大神来说,他不需要这些钱,在华纳兄弟这边,诺兰对于《蝙蝠侠》的价值胜于一切,没有植入广告完全可以,因为有诺兰就能票房大胜,因此,华纳兄弟当然就不会去 对抗 诺大神的创作。”刘思汝接着说,“对于好莱坞而言,电影的品质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与国内的电影环境不同,国内电影有时候没有植入甚至就无法项目成立。”
刘思汝曾经考虑过凭借影工场积累的好莱坞商务经验,转战国内,但目前还是——专注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