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解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经文标点、分段,二是义解,三是引论(引论部分也是最深度的内容)。引论是对本段经文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论证,以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经文的意义。一般读者不认识的经文生僻字均注音,经文均采用现代新式标点。
(一)“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二)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三)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容颜,超世无伦。
(四)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五)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崖底。无明欲怒,世尊永无。
(六)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七)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使有佛,百千万亿,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八)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九)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十)幸佛信明,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一)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十二)假令身止,诸苦*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1)那时,有一尊佛,名叫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2)世自在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国王,闻佛说法,心怀喜悦,随即发无上菩提心。放弃国家,舍了王位,出家修行做了比丘,名字叫法藏,才能杰出,志大愿切,勇猛精进,智慧第一,超越世人,没人能与他相比。他到世自在王如来住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右绕三周,双足跪地,双手合掌,以诗歌赞颂佛说:
(3)佛陀光颜,巍巍无比,威力神通,无边无际。如此光明,无人可比。日月宝珠,珍珠等等,若来佛前,犹如聚墨,都会隐蔽。如来容颜,无与伦比。
(4)微妙音声,响遍十方。
(5)持戒多闻,勇猛精进,入深禅定,智慧神通。众生爱戴,邪魔畏怖,殊胜无比,世间稀有。安住真谛,善念不离,诸佛法海,遨游自在。真如实相,深不可到,究其涯底,了知奥妙。无明愚痴,贪欲嗔怒,众生三*,世尊永无。
(6)人中之杰,犹如狮子,神力无比。功德广大,智慧如海,甚深微妙。发大光明,六种震动,普照大千。
(7)愿我作佛,等同法王,走出轮回,无不解脱。布施不贪,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上。我誓成佛,广行此愿,一切恐惧,转为安乐。假使有佛,百千万亿,如此之多,数如恒沙,此等诸佛,尽皆供养,不如求道,坚正不退。
(8)诸佛世界,犹如恒沙,无数佛土,无法统计,光明遍照,一切国土,如此精进,威神难量。我若成佛,国土第一,我土众生,殊胜庄严,我土道场,超绝微妙,解脱之国,无与伦比。
(9)我当慈悲,度脱一切,要让众生,法喜清净,往生我国,快乐安稳。
(10)幸而遇佛,愿求证明,如来见证,是我真证,在此发愿,从此勤修,精进不退,实现愿望。
(11)十方诸佛,智慧无碍,常使我师,知我心行。
(12)即使投身,地狱剧苦,我行精进,终忍不悔。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世自在王,是佛的别号,此后名号都是佛的通号,即任何佛都可以这样称呼。从锭光佛至世自在佛一共是五十四佛,世自在王佛是阿弥陀佛亲承之佛,他之前有五十三佛。世自在王,《汉》、《吴》同为梵语“楼夷亘罗”,《唐》云“世间自在王”,《宋译》云“世自在王”。世即世间,三世五蕴法说为世间,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之所拘碍,故曰“自在”,此是从应身来说的。世间可以自在乃来自如来大寂定,获得了涅槃的大自在,所以能够世间自在,必来自报身和法身,三身互融而不分离。
如来,佛号一,从如来开始是诸佛通号。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般举出佛有这十个名号,若一一说出,罄竹难书。如来者,梵语“多陀阿伽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二应供,阿罗汉就应受供养,何况佛已经得到一切智慧,能使众生得到最后解脱,故应受三界一切众生供养。
三等正觉者,又叫正遍知,梵语“三藐(正)三(遍)佛陀(知)”,译为“正遍知一切法”。净影说:“今云等,是彼遍也;正者,是理;觉者,知也。”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梵语“修伽陀修”,可译为“好去”。好,善也,去,逝也,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七无上士,在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
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
九天人师,引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还是不善,令众生解脱烦恼,故是一切天、人之师。佛度一切众生,但天、人善根更好,更易得度,得度较多,故说为天人之师。
十佛世尊,包括佛和世尊两个名号。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以上实为十一号,诸经论中列举十号,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等不同。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唐》、《宋》无初闻法发心文,《汉》、《吴》云“闻经欢喜开解”,即闻法初发心。从这里先开始说“闻法发心”,然后“出家修道”,从而引来“诸佛礼赞”。
时有国王,这个国王叫做什么名字?《汉译》说:“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所以根据《汉译》,国王叫“世饶王”,就是“法藏”未出家前的俗名。
“闻佛所说,心怀悦豫”,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故曰“开解”。由于开解,自然“心怀悦豫”,即心里欢喜。
“寻发无上正真道意”,随即发无上菩提心。寻,顷刻,不久,随即。“意”,求道之心。即求菩提道之心。“无上正真道”,梵语“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三(遍)菩提(道)”,译为“无上正真道”,或“无上正等正觉”。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放弃国家,舍弃王位,求出世之法,修行做了出家人。沙门,就是出家人,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
“号曰法藏”,法藏即世饶王为僧人时的法名。《汉译》为“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大论》为“法积”。“藏”者,《探玄记》说有四义:“一含摄,二蕴积,三出生,四无尽。”以一切法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说:“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嘉祥云:“‘高才勇哲’下略叹其德,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自胜烦恼怨叹,胜于他魔群)称为‘勇’,坏邪见之(恐‘心’字乎)明,所以言‘哲’。”此二句感叹法藏高德。《宋译》云:“而于法中,有一絆刍,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唐译》云:“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福智殊胜,人相端严。”这些译文都是广叹高德,此经略以二句叹高德。“与世超异”者,不但显超世人,又显在出世间行超世间行矣。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此写法藏比丘以身口意三业清净以供养世自在王佛。稽首礼足等动作,是身业敬佛,即得身业清净;口说颂词,是口业敬佛,即得口业清净;心口如一,所以意业即在其中。
“诣”,“到”的意思,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诣前请教。
“稽首”,梵语“曩谟”、“南无”,译为“归命”、“顶礼”。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弯背曲躬,头面著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右绕三匝”,绕,旋绕。向右旋绕佛像以表礼敬之意。印度自古即行此礼法,藉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净影说:“右绕,爱也。旋绕不舍故表爱。”
“以颂赞曰”,颂,偈颂,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译为“偈颂”。偈颂如我国的诗歌,字数句数有规定,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容颜,超世无伦。”
其他译本偈句字数各有不同,意义没有区别。《汉本》七言四十二句,《唐本》七言三十六句,此经四言二十行八十句。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